咏怀八十二首,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22:12:09
咏怀八十二首,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

咏怀八十二首,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
咏怀八十二首,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
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咏怀八十二首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
塑造了一个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形象.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夜中不能寐,
  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
  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字词注释 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② 鉴:照.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
  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作者简介
  1、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辑有集1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诗歌鉴赏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直接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蕴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形的 “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言在耳日之内,情寄八荒之外”,即是此诗显著的特点.
  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叙述刘向《列仙传》中的一个神话故事:“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水边),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下请其,二女解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揣之,“趋去数十步,视,空怀无;顾二女,忽然不见.”这里借用此故事来发端起兴:叙江妃二女游于江汉之滨,自由逍遥地顺风飘舞,郑交甫遇到了她们便一见钟情,请她们解环相赠以为信物,二女答应了他的请求.交甫把环藏在怀里.那两位神女都年青美貌(婉娈),浑身飘散着香气.以下八句则与《列仙传》记载不合,乃是诗人借题发挥想象,写双方别后的缠绵相思,赞扬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猗靡”,婉曲缠绵之意.“倾城”和“迷下蔡”,皆形容女子的绝世美貌.《汉书. 外戚传》载李延年歌曰:“绝代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地名).”这四句写郑交甫别后对二妃情致缠绵,衷心相爱,永世不忘;二妃那倾城倾国的美好容貌,已深深地印在交甫心中.“感激”四句则写二妃对交甫因相思而产生的离愁别恨.“萱草”即谖草,据说见之可以忘记忧伤,故又名忘忧草.“兰房”,犹言香闺,即妇女居室.“膏沐”,古代妇女用的发油.这四句是从《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北堂阶下)”,“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几句蜕化而来,描写的是二妃因感动于交甫的衷心爱慕而产生思念忧伤,不能自己,欲得萱草栽种到兰房,随时凭窗望见,借以忘忧.“女为悦己者容”,可现在对郑交甫徒有相思而不得见,因而头发散乱也懒施脂粉,倦于梳理;心中切盼交甫到来,可他偏偏不再来临,就像亟盼下雨而天空却偏偏出现太阳一样,使人怨恨不尽.诗人在这个神话爱情故事的锺事增华的描述中,自然寄寓了无限深长的感慨,所以结尾二句突转发问:怎么当初像金石一般坚固的情谊,会在旦夕之间,便离异断绝而令人悲伤呢?阮籍发言玄远,文多隐避.这首诗的主旨亦复如此,以至千古之下,众说纷纭,或言是讽剌爱情不专(如沈约),或言是比喻君臣遭际(如何焯).而元人刘履解说最详:“初,司马昭以魏氏托任之重,亦自谓能尽忠于国;至是专权僭窃,欲行篡逆,故嗣宗婉其词以讽之.言交甫能念二妃解于一遇之顷,犹且情爱猗靡,久而不忘.佳人以容好结欢,犹能感激思望,专心靡他,甚而至于忧且怨.如何股肱大臣视同腹心者,一旦更变而有乖背之伤也.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借金石之交为喻.”(《选诗补注》)此说认为“金石交”是比喻曹魏皇帝和世为曹魏重臣的司马氏,大致是正确的.所以,这首诗应该说是讽剌司马氏之作.全诗通篇皆用比兴寄托和反衬对比手法,诗意曲折隐微.本为讽剌现实君臣关系,却借用遥远的神话爱情故事,而又加以想像渲染,这已够“玄远”了;而结尾二句本是读者寻绎其寄托的关键,但诗人又只通过用典发问微露端倪,并不明言;且诗中多用典故,使意旨愈益隐微迷离.此即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诗品》).以男女情爱喻君臣离合,屈原《离骚》、曹植《七哀》等诗早已有之,但那是正比,而本诗却是反喻.前十二句全是为反衬结尾二句的,以形成强烈的反差.至于其所以如比隐微曲折,自然是由于时代和处境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