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计谋篇孙子兵法有关于有计划行动的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06:00:33
孙子兵法计谋篇孙子兵法有关于有计划行动的篇章

孙子兵法计谋篇孙子兵法有关于有计划行动的篇章
孙子兵法计谋篇
孙子兵法有关于有计划行动的篇章

孙子兵法计谋篇孙子兵法有关于有计划行动的篇章
孙子兵法之三:计
《孙子》对战略运用的论述最集中地体现在第一篇《计》中.“计”,《说文解字》云:“计,会也,算也.”计从言,从十,是会意字,本义是“计算”,“计议”、“谋划”等皆为引申义.《管子.七法》:“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曹操注:“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孙子注.计篇》).由此可知,“计”乃“计算”的意思.《孙子》英译者格里菲斯也把“计”理解为“料想、计划或者是计算”.
《计》篇中多次说到“五事七计”、“校之以计”、“将听吾计”、“将不听吾计”、“计利以听”等,可见,通篇是讲一种计算的模式.那么,用什么来算,又怎样来算呢?这一篇说的“算”,也叫“筹”或“策”,是一种用竹木小棍或骨片削制而成的古代计算工具,一般直径一分,长六寸.“算”本来是古代数学上的计算工具,后来引入到了军事领域,用以直观地演示敌我各项因素的优劣.司马迁说,张良是刘邦的“画策臣”,他就是用这种小棍为刘邦计算.古代所谓“定计”、“运筹”、“决策”,都是指出兵前的预测决策过程.
《计》篇的主题是庙算.“庙”是庙堂,《九地》篇叫“廊庙”,是国君议事的地方.原文讲得很清楚,庙算是在“战”之前,这就是“先计而后战”.古人云:“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计,本身就是权谋,就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体现.力求以计谋胜敌,“以巧成事”,是中国军事思想的传统之一.这一点在孙子兵法中得到卓越的体现.孙子主张“上兵伐谋”,就是力求用计谋胜敌.整个孙子兵法,就是一部计谋大全.
计,可以分为定计与用计.定计,指战前就要进行周密的运筹,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和作战计划,做到未战先算,谋定举兵.也就是说,为了取得全面的胜利,必先做出周全的决策.孙子这种决策领先、“以全策争全胜”的思想,对企业管理是非常适用的.企业的成败首先决定于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战略决策的正误.在这个问题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都极为深刻.
用计,即出兵之后,发挥计算的优势,在战场上随机应变.善于用兵者,必会用计.同样,善经营者,其计亦奇.定计只是“知胜”,还不是真正的胜利.真正的胜利,还要到战场上,“首先是投入战斗,然后才见分晓.”这是拿破仑的名言.
从知胜到制胜,存在一个巨大的不同.定计有确定性,用计没有确定性.这里可以看出习兵法的一个深刻悖论.庙算结果,固然是常数,但用计却无成法,一切全靠临场发挥,随机应变.随机应变的东西,怎能事先传授呢?所以毛泽东说,一上战场,兵法就全都忘了.李零教授说,“军事,凡是可以讲可以学的东西,都是纸上谈兵;真正管用的东西,又没法讲没法学.”
纸上谈兵的典型当然是赵括.赵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受其父影响,从小喜谈军事,和父亲辩论兵法,还时常胜利.不过,赵奢对儿子的评价不佳,认为兵事凶险,而儿子把打仗看作游戏一般,假若赵国用了他,一定会给赵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赵奢死后,赵括之母也劝赵王千万不要让她儿子当将军,赵国的另一位大将廉颇也说,赵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赵王不听劝,用赵括为主将,结果秦败赵于长平.
其实,赵括打仗,误不在书而在用.可见,书是书,用是用,故中国有古语云:“享高年者不服丸散,为大将者不读兵书.”克劳塞维茨也有同样的见解,他说:“那些在规律的纸堆中爬行的军人们很可怜,因为这些规律对于天才不仅是不够好,而且也是天才所可以忽视或嘲笑的.”《孙子》为兵书之祖,但它特别看中变幻莫测、流动不居的东西,主张战法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对不同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决不可千篇一律:对贪利的敌人,“利而诱之”;对骄傲的敌人,则卑词示弱,使它麻痹松懈.敌我双方兵力对比不同,作战方法也要变化:“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优势的大小不等,打法也不一样:“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孙子所说的“践墨随敌”,包含深刻的辩证法,“践墨”之“践”是践履、遵循、执行之意,“墨”为绳墨,引伸为规律、规则、法度、计划之意.打仗没有计划、不遵循规律是不行的,但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指挥员不能死守原则,而必须善于根据形势灵活应变.无“墨”可践,就会打乱仗;但只知“践墨”,不知“随敌”,就是打呆仗.乱仗和呆仗都不可取.只有既“践墨”又“随敌”,才可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子提出的这一作战指导原则,体现了计划性和灵活性高度统一的思想,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大军事家曹操为《孙子》作注,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深矣.”他对《孙子》既有精深的理解,又有创造性的发挥.在高度概括了孙子的“五事七计”之后,曹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将知其变即胜也”,只有精通变化才能取得胜利.这是真正读懂了《孙子》.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

全部展开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收起

《孙子兵法》—计谋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

全部展开

《孙子兵法》—计谋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