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李大钊的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02:29:34
赞美李大钊的文章

赞美李大钊的文章
赞美李大钊的文章

赞美李大钊的文章
赞美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是我国最早的新诗处女地的拓荒者之一.他的新诗创作始于中国新诗的幼年时期.本来他十分熟稔于旧体诗的创作,但改弦易辙,创作新诗,决不是附会“时髦”,而是旨在为新诗的发轫呐喊助威.
十月革命胜利后,他逐步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对文艺的“伟大之功能事业”的认识更深入一步.⒆1919年12月,他在《什么是新文学》中强调,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作为发展的“根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文学创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同时也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在新文学发展史上,他率先提出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的原则.在《劳动教育问题》中还提出了用“通俗的文学”代替“古典的文学”的文学革命的口号,对当时的新诗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李大钊的新诗实践了他的文学革命主张,提供了借诗言革命之志的范例,反映了新兴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像其他的新诗倡导者的作品一样,“复活了诗的生命.这对于中国的诗歌起了起死回生的作用”.⒇
李大钊的新诗大都写于五峰山暂住期间.五峰山是河北昌黎境内的一座“峻岭亘天,怪石高撑云际”的连绵峭拔的山峰,(21)山腹有崇祯年间修建的韩文公(愈)祠.大钊同志曾多次来这里度暑和避难.现存的新诗八首,有六首描绘了五峰山婉娈多姿的风光景色.1918年夏初,他写的《山中即景》(三首),(22)就是其新诗的滥觞之作.现录其二如下:

云在青山外,
人在白云内;
云飞人自还,
尚有青山在.

刘半农在他编的《初期白话诗稿》中,曾称大钊的《山中即景》颇具唐人王梵志、寒山、拾得诗的风韵.如就其语言通俗,质朴清新、写景状物、形象简洁而言却也相近,但大钊的诗中绝无他们那种出世超俗、山林隐逸之趣.这首诗确实是描绘了北国峰峦的风姿,流露出热爱大自然的愉悦感情,然而作者的本意决不限于此.他是在观赏五峰的壮美形象时,触摸到当时政治斗争的脉息,把眼前景同胸中情融汇在一起,从而赋之于深刻的寓意.我们只有联系到大钊同志的革命活动,才能清楚地理解.
1919年大钊同志借参与编辑《新青年》之便,猛烈抨击封建文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使得军阀政府十分恼怒.他们唆使一批反动势力,对《新青年》群起而攻之,为其罗织“非圣无法”的罪名,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在反动军阀恫吓、攻击面前,大钊同志并没有消沉、委顿,除了执笔为文,还挥毫赋诗,抒发胸臆.《山中即景》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写成的.当时,艰虞万难横于目前,即使是在战斗间隙赏游山景时,也难兔流露出笼罩作者心头的情绪.在诗人看来,白云茫茫,渺无涯际,青山被遮,人难辨向,似有“乌云压城”之势.但是,白云终究会飘逝而散.巍巍的青山依然挺立.大钊同志用“白云”和“青山”分别喻指反动势力和革命力量,形象地指出:反动势力的猖狂,只是暂时的现象,革命力量必然会取得最大的胜利.写于1919年的《山峰》,也是基于同样的立意和构思,以即景抒情的形式,表现了作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笃诚于革命真理的高尚情操.这是大钊新诗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
这种信念和情操,在《欢迎陈独秀出狱》中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作者认为,“强权和威力,终竟找不胜真理.”尽管敌人妄图用“什么监狱什么死”来迫使革命者就范,然而,这只不过枉费心机.因为革命者坚信真理在握,即使个人为真理献身,也会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哺育的“许多的好青年”,“同时奋起:好像花草的种子,被风吹散在遍地”,来继续进行捍卫真理的斗争.这首诗是大钊同志的新诗中思想性最突出,最为直陈胸臆的杰作.与其说是为欢迎陈独秀出狱而作,勿宁说藉此袒露了作者蔑视敌人,笃信真理,为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义无反顾的内心世界,使我们瞻仰到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雄姿.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

全部展开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收起

<<十六年前的回忆>>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全部展开

<<十六年前的回忆>>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完,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姥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春,担任北洋法政学会编辑部长,负责出版《言治》月刊。1914年春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同年11月发表《国情》,成为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先声。1915年2月,代表中国留日学生总会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反对日本提出的危害中国主权和独立的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6月编印《国耻纪念录》,积极开展反对袁世凯的宣传活动。1916年春,撰写长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传诵一时。同时主编《民彝》杂志,宣扬民主和自由。同年5月回国后,曾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等职,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18年初,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讲演和论文,阐述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成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1918年底和陈独秀创办著名的《每周评论》。1919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5月,积极支持和参与五四运动。7月,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随后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重要文章,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改良主义思潮。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等,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发起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1月,建立北京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自1920年7月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在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创办《工人周刊》。1922年8月在杭州参加中共中央特别会议,随后到上海会见孙中山,说明中共关于实行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在1923年6月中共三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三大以后,多次与孙中山会谈,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后,直接负责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同年6月,率中共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7月回国后,负责中共北方区委工作。在1925年中共四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此后,他领导北京人民开展国民会议运动、关税自主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等革命斗争,并派共产党员到冯玉祥的国民军中工作,对冯玉祥五原誓师参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6日,在苏联大使馆中,被闯入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军警逮捕。被捕后,他坚贞不屈,于28日英勇地走上绞刑架,从容就义。就义后,遗体被安置在北京西山万安公墓,现在是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之一。

收起

李大钊同志是我国最早的新诗处女地的拓荒者之一。他的新诗创作始于中国新诗的幼年时期。本来他十分熟稔于旧体诗的创作,但改弦易辙,创作新诗,决不是附会“时髦”,而是旨在为新诗的发轫呐喊助威。
十月革命胜利后,他逐步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对文艺的“伟大之功能事业”的认识更深入一步。⒆1919年12月,他在《什么是新文学》中强调,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作为发展的“根...

全部展开

李大钊同志是我国最早的新诗处女地的拓荒者之一。他的新诗创作始于中国新诗的幼年时期。本来他十分熟稔于旧体诗的创作,但改弦易辙,创作新诗,决不是附会“时髦”,而是旨在为新诗的发轫呐喊助威。
十月革命胜利后,他逐步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对文艺的“伟大之功能事业”的认识更深入一步。⒆1919年12月,他在《什么是新文学》中强调,文学要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作为发展的“根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文学创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同时也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在新文学发展史上,他率先提出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统一的原则。在《劳动教育问题》中还提出了用“通俗的文学”代替“古典的文学”的文学革命的口号,对当时的新诗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李大钊的新诗实践了他的文学革命主张,提供了借诗言革命之志的范例,反映了新兴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像其他的新诗倡导者的作品一样,“复活了诗的生命。这对于中国的诗歌起了起死回生的作用”。⒇
李大钊的新诗大都写于五峰山暂住期间。五峰山是河北昌黎境内的一座“峻岭亘天,怪石高撑云际”的连绵峭拔的山峰,(21)山腹有崇祯年间修建的韩文公(愈)祠。大钊同志曾多次来这里度暑和避难。现存的新诗八首,有六首描绘了五峰山婉娈多姿的风光景色。1918年夏初,他写的《山中即景》(三首),(22)就是其新诗的滥觞之作。现录其二如下:

云在青山外,
人在白云内;
云飞人自还,
尚有青山在。

刘半农在他编的《初期白话诗稿》中,曾称大钊的《山中即景》颇具唐人王梵志、寒山、拾得诗的风韵。如就其语言通俗,质朴清新、写景状物、形象简洁而言却也相近,但大钊的诗中绝无他们那种出世超俗、山林隐逸之趣。这首诗确实是描绘了北国峰峦的风姿,流露出热爱大自然的愉悦感情,然而作者的本意决不限于此。他是在观赏五峰的壮美形象时,触摸到当时政治斗争的脉息,把眼前景同胸中情融汇在一起,从而赋之于深刻的寓意。我们只有联系到大钊同志的革命活动,才能清楚地理解。
1919年大钊同志借参与编辑《新青年》之便,猛烈抨击封建文化,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使得军阀政府十分恼怒。他们唆使一批反动势力,对《新青年》群起而攻之,为其罗织“非圣无法”的罪名,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在反动军阀恫吓、攻击面前,大钊同志并没有消沉、委顿,除了执笔为文,还挥毫赋诗,抒发胸臆。《山中即景》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写成的。当时,艰虞万难横于目前,即使是在战斗间隙赏游山景时,也难兔流露出笼罩作者心头的情绪。在诗人看来,白云茫茫,渺无涯际,青山被遮,人难辨向,似有“乌云压城”之势。但是,白云终究会飘逝而散。巍巍的青山依然挺立。大钊同志用“白云”和“青山”分别喻指反动势力和革命力量,形象地指出:反动势力的猖狂,只是暂时的现象,革命力量必然会取得最大的胜利。写于1919年的《山峰》,也是基于同样的立意和构思,以即景抒情的形式,表现了作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笃诚于革命真理的高尚情操。这是大钊新诗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征。
这种信念和情操,在《欢迎陈独秀出狱》中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作者认为,“强权和威力,终竟找不胜真理。”尽管敌人妄图用“什么监狱什么死”来迫使革命者就范,然而,这只不过枉费心机。因为革命者坚信真理在握,即使个人为真理献身,也会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哺育的“许多的好青年”,“同时奋起:好像花草的种子,被风吹散在遍地”,来继续进行捍卫真理的斗争。这首诗是大钊同志的新诗中思想性最突出,最为直陈胸臆的杰作。与其说是为欢迎陈独秀出狱而作,勿宁说藉此袒露了作者蔑视敌人,笃信真理,为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义无反顾的内心世界,使我们瞻仰到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雄姿。

收起

李大钊小故事
扫雪·教歌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出生是十分的凄楚:他尚未来到人间时,父亲李任荣就因患肺病逝世;刚过周岁,母亲周氏又因感伤过度而病逝。因此,李大钊是“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其祖父李如珍,平时管教李大钊甚严,不准他外出去看赌博,更不许他骂人、打架,否则就要他接受大热天上房顶举着沉重...

全部展开

李大钊小故事
扫雪·教歌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出生是十分的凄楚:他尚未来到人间时,父亲李任荣就因患肺病逝世;刚过周岁,母亲周氏又因感伤过度而病逝。因此,李大钊是“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其祖父李如珍,平时管教李大钊甚严,不准他外出去看赌博,更不许他骂人、打架,否则就要他接受大热天上房顶举着沉重的木杈翻麻等处罚。如此严格的家教,对李大钊的成长影响很深。
李大钊自己做父亲后,从祖父的家教中受到启发,同样对子女加以严格的教育。扫雪、教歌就是他教子实践中的两则小故事。
一年冬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院子里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絮。李大钊对他的女儿和儿子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要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小外孙:“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可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身体经常活动,也会增强抵抗力。呆在家里不动弹,就更怕冷了。”说完,他和孩子们拿了簸箕与扫帚,走到院子里。他一面扫雪,一面对孩子说:“将来谁也不能当寄生虫,谁要是不劳动,谁就没有饭吃!”孩子们边扫雪,边听父亲讲新奇的故事,一点也不觉得冷,反而是越扫越有劲……
孩子们渐渐长大,上学了。李大钊又非常注重用音乐来陶冶孩子的心灵,用歌曲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孩子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夏天的一个晚上,他稍有空闲,就将儿子李葆华、女儿李星华喊进书房,先要他俩将当时在学校学的歌唱给他听,孩子们高兴地唱起了喜欢而又熟悉的《校歌》:“啊,我们亲爱的孔德,啊,我们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园,你永是美丽的王国……”李大钊听完歌,没有一句夸奖,只是幽默地说:“北河沿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沟,我天天到北大去,都从那里经过,里面常泡着死猪、烂狗,臭烘烘的,怎么能说是孩子们青春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这个歌子太不现实了,这不是培养孩子们睁着眼睛撒谎吗?”接着,他就教孩子们唱《国际歌》。他一边弹琴,一边用低沉的声音唱着。他说,声音不能太大,让街上警察、暗探听见,他们会把我们逮起来的。他不仅教孩子会唱,还把歌词大意讲解给孩子听,并且用家乡一位穷苦大伯一年辛苦到头,全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例子,帮助孩子领会歌词的意义,加深印象……结果,没教唱几遍,孩子们都会唱了,而且深深地爱上了这首珍贵的歌!
让家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李大钊的家教故事
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1889 — 1927) ,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又是位著名学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他一生的写照。 李大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重视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以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长子李葆花 16 岁便参加革命,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南京军区政委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职;长女李星华,1932 年入党,长期从事教育和民间文艺的研究工作 ,是我党的优秀干部。
李大钊早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并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是社会名流。但他生活俭朴,“冬——絮衣,夏——布衫”,一个大饼,一根洋葱,常常是他的便饭,有人去他府上拜访,见他的幼女炎华,身穿红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里土气的,像个乡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名教授的女儿。有位亲戚对此很不理解,有次问起李大钊,他只是淡淡一笑说:“点种”“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当教授点什么种 ? ”亲戚迷惑不解。?
解放后,乐亭县第一中学师生访问李大钊故居时,这个亲戚向师生们谈到这件事。一位老师听后提议全体学生起立,他激动地说:“同学们,你们明白李大钊同志所说的‘点种'的意思吗 ? 他的种子,就是革命的种,共产主义的种!我们要让李大钊同志点的种,在我们心里开花结果。”直到这时,这位亲戚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李大钊所说的“点种”的真正含义。?
李大钊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真理,为革命事业培养“火种”,在家庭里,也教育子女要经风雨、见世面,努力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经常带领孩子去郊游,一同乘船、渡河、爬山,以锻炼他们的胆量,开阔胸襟。?
有一年冬天,北京城雪花纷飞,大地披上了银装。李大钊对孩子们说:“雪下大了,你们快拿扫帚到院子里去扫吧 ! 要是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哇。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借雪吟诗,这比我小时候只能隔窗望雪作诗要好得多呀 ! ”
孩子们听了,一阵欢呼雀跃,立即拿扫帚出门。孩子的外祖母和母亲表示反对。外祖母说:“外面太冷,冻坏了孩子怎么办 ? ”李大钊却笑着说:“孩子们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何况人只有经常活动,身体才会有抵抗力。扫扫雪怎么会冻坏身体呢,呆在屋里不动弹,才更经不起风寒呢 ! ”李大钊说完,就带着儿女出了门。一边扫雪,一边给孩子们讲故事,干得热火朝天。
古人说:“乐则生矣。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李大钊教育孩子,善于从孩子的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从不刻板生硬,更不打骂孩子,从而使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李大钊家中堂屋的北墙上,挂着一张富有诗意的画,画中有位少女怀抱琵琶在演奏,各种飞禽走兽闻声而来。李大钊十分欣赏此画,他绘声绘色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看,音乐的力量有多么大 ! 这个弹奏乐器的姑娘,只要手指轻轻拨动,就能引来美丽的孔雀、高傲的仙鹤、 凶猛的狮子老虎,还有各种叫不上名堂的鸟兽,他们一个个都被音乐陶醉了。人就更不用说 了。音乐不仅能陶醉人,而且还能鼓舞人心。”李大钊经常教孩子们唱歌。有次,他教孩子们唱的是教堂里的一首赞美诗,其中有这样几句 :禾捆收回家,禾捆收回家,我们就要欢喜禾捆收回家。他边唱边讲“你们看农民们辛辛苦苦地种下东西,收获的时候是多么喜欢呀 ! 他们忘记了辛苦,只有快乐。我们的革命也是一样,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们会像农民把庄稼收回家一样快乐呢 ! ”
李大钊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教孩子学音乐。有一次他带着葆华、星华去拍卖行买回一架旧风琴,由他弹琴伴奏,孩子们合唱了一首校歌。唱完后,李大钊说:“北沿河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沟,你们校歌里怎么说它是孩子们青年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 ? 这首歌的歌词太不真实了,这不是培养孩子们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 ”他借此机会教孩子们唱《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等革命歌曲。教完歌还给他们讲解歌词的含义,讲解从事革命的道理。这种家教,寓教于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撒下了革命的种子。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李大钊在家庭教育中,十分注意运用“尊重”这种“最有力量” 的方法。他注意研究儿童心理,根据孩子们心理、生理特点,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有一年夏天,李大钊从北京回河北老家歇暑假,给孩子们每人买回一包礼物——笔、墨、方 格字帖。孩子们很是高兴,立即研墨展帖,端端正正坐在八仙桌前写了起来。
这次是李星华生平第一次临帖写大字,所以她左临一张,看看不像,右临一张,看看还是不像,气得小脸发红,直想哭出来。她放下笔,躲到后院里偷偷地抹眼泪。这时李大钊和妻子发现星华在哭,但摸不清她为什么哭。妻子正好张口问星华,却被李大钊拦住了。他说。“ 女孩子的心理是很难揣摸的,你要是问她为什么哭,她不会告诉你的,你不要硬逼着问她。哭的原因不是很明显地摆在那里了吗 ? ”妻子莫名其妙。李大钊接着说:“我记得在一本什么书上看过: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一不留神,用小刀划破了自己的手指,这个小女孩立即把伤口包了起来,生怕别人包括自己的爸爸妈妈发现,直到伤口长好了才给人看。你说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 这就是女孩的一种好胜心,你明白了吗 ? ”妻子这才恍然大悟。过了一会儿 ,李大钊把小星华叫来,一同走到八仙桌前,指着星华写的字帖微笑着说:“你的字写得很好,有点像魏碑帖上的。因为这是你第一次临帖,写得还不大整齐,笔画有的地方粗,有的地方细。字有的个儿大,有的个儿小,要是天天耐心练习,就一定会写好的。你看,你哥哥写得也不整齐呀,可是他不着急,沉得住气,只有这样,将来才会把它慢慢地写好。”
李大钊的话使星华受到很大鼓励,同时也使她了解到自己遇事不冷静,容易急躁的缺点。从此,星华不仅天天练习写大字,而且性情也变得比以前沉稳多了。

收起

网友有旧体诗作纪念李大钊,发表于北大中文论坛:
七绝:共与南陈谱妙章——纪念李大钊就义八十年
国病焉能再守常,
接传马列不彷徨。
倡兴五四新文化,
共与“南陈”谱妙章。
《你是这样的人》:
为革命你四处奔波
事关党的机密你不说
那是因为
你要把革命的火种保存
你是这样的人
面对危险你镇定自若...

全部展开

网友有旧体诗作纪念李大钊,发表于北大中文论坛:
七绝:共与南陈谱妙章——纪念李大钊就义八十年
国病焉能再守常,
接传马列不彷徨。
倡兴五四新文化,
共与“南陈”谱妙章。
《你是这样的人》:
为革命你四处奔波
事关党的机密你不说
那是因为
你要把革命的火种保存
你是这样的人
面对危险你镇定自若
面对匪徒你不能放手一搏
那是因为
担心你小小的女儿惨遭横祸
你是这样的人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生死离别又奈你其何
那是因为
不能让敌人知道你为亲情而脆弱
你是这样的人
旧中国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
你是这样的人
全人类的幸福就是你的幸福
你是这样的人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人

收起

1.共与南陈谱妙章——纪念李大钊就义八十年
国病焉能再守常,
接传马列不彷徨。
倡兴五四新文化,
共与“南陈”谱妙章。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