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本质?中华文明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各种各样的恶习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沾染上的.因此只要让孩子从小远离不好的环境,成长以后就能够保持一颗善心.而西方社会则普遍认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01:22:26
人性的本质?中华文明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各种各样的恶习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沾染上的.因此只要让孩子从小远离不好的环境,成长以后就能够保持一颗善心.而西方社会则普遍认

人性的本质?中华文明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各种各样的恶习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沾染上的.因此只要让孩子从小远离不好的环境,成长以后就能够保持一颗善心.而西方社会则普遍认
人性的本质?
中华文明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各种各样的恶习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沾染上的.因此只要让孩子从小远离不好的环境,成长以后就能够保持一颗善心.
而西方社会则普遍认同“人性本恶”,即人一生下来就有着各种“恶”的本性(如圣经中的“七原罪”),所以在人的生长过程中应通过不断的自省和自我救赎来对人身上的原罪加以监督、束缚和改造.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哪个才是正确的呢?还是两者都不对?人性的本质应该是怎样的?

人性的本质?中华文明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各种各样的恶习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沾染上的.因此只要让孩子从小远离不好的环境,成长以后就能够保持一颗善心.而西方社会则普遍认
其实人性本恶在我国的诸子百家的荀子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所以学坏容易学好难,因此我们才会需要用礼教来约束人性的恶.
其实客观一点说,所谓人性,就是我们生下来就拥有的,那么无非就是人的欲望了,本没有善恶之分.我饿了想吃东西,这个本身就没有善恶的定义.善或者恶都是后人定义的,并不能准确的说明人性.用跟简单的解释来说,如果人性本善,那么第一个干坏事或者影响他人干坏事的人是怎么出现的?如果人性本恶,那么第一个行善的人又是怎么来的?
所以得出结论,人性不恶也不善,它是我们最初的本能和欲望!

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人一生下来本是一张白纸,你说他是什么就是什么,那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呢?最好的答按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明白吗?而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其它人,如爱人,亲人等。

中国古代也并不是都说人性本善~~荀子韩非子就主张人性本恶~~孟子是主张人性本善的
这个东西没有底的~~不适合在这里讨论~~

人性本恶。

并不是中华文明强调“人之初,性本善”的,这是孟子说的,而且儒家的荀子是认为人性本恶的,所以关于人的本性的问题,有无数的人发表过对于它的观点,这只是很多社会思想家们的观点而已,像这种观点的,也无所谓对错了,人性本质是怎样,如果你想当个思想家,就好好想想,不当的话,看看那些观点也好,而且,还有一种观点就是人性不善也不恶,具体观点怎样,这里也说不清楚你真的想系统了解的话,还是看看书的好...

全部展开

并不是中华文明强调“人之初,性本善”的,这是孟子说的,而且儒家的荀子是认为人性本恶的,所以关于人的本性的问题,有无数的人发表过对于它的观点,这只是很多社会思想家们的观点而已,像这种观点的,也无所谓对错了,人性本质是怎样,如果你想当个思想家,就好好想想,不当的话,看看那些观点也好,而且,还有一种观点就是人性不善也不恶,具体观点怎样,这里也说不清楚你真的想系统了解的话,还是看看书的好

收起

没必要去研究这,真的没必要。

我认为世间就没有真理,
所以说任何说法都没有对错。

人就是比禽兽多了份理性.你说禽兽的本性是怎么样的?
你的答案就在这里.

人 天生并将永远是自私的动物

人性向来是哲学一个永恒的话题,“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争论更是一直延续至今。本人看来,人之出生就象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描述优美的画卷,也可以在上面任意的涂鸦,这就是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过思考,发现人之影响力是由两个很重要的本质因子善良、诚实决定的。如果你是一个善良、诚实的人,我想你的身边肯定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缘很好,而你...

全部展开

人性向来是哲学一个永恒的话题,“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争论更是一直延续至今。本人看来,人之出生就象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描述优美的画卷,也可以在上面任意的涂鸦,这就是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过思考,发现人之影响力是由两个很重要的本质因子善良、诚实决定的。如果你是一个善良、诚实的人,我想你的身边肯定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缘很好,而你的影响力也会因为你是一个道德君子而形成。
下面我就来解释一下,这两个本质因子是如何影响你道德的各个方面的。
如果你是一个善良的人:
首先,对自己善良,你将会平衡自己的生活、工作、朋友、身体。你会努力的去保持家庭的稳定,事业的进步,朋友的和谐,身体的健康。你会依据自己的能力大小,设定一定的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你应该将哪一个放在第一位,哪一个放在其次。你会努力使自己的生活充实,但不失衡。朋友如果你感觉到你现在有哪一方面不太理想,就维持好其他几方面,多花点时间改善一下,平衡的你将会给自己带来多方面的成功。
其次,对别人善良,你将是一个包容的人,助人为乐的人。你能够包容不同性格的人,跟他们去交朋友。你能够包容一个人的缺点,并努力帮他去改善。你能够包容一个人的错误,并给他纠正的机会。你能够经常的帮助别人并不求回报,但是一个帮助别人的人在将来总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虽然这种帮助不是你刻意追求的。
再次,对社会,对自然善良,你将是以个节约的人,一个环保的人,一个热心公益的人。你将会努力在自己的范围内不浪费并尽量的去影响别人,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多留点可用的东西。你将是一个积极的环保人士,不乱扔垃圾,不破坏绿化,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干自己能做的事。你将是一个热心公益的人,努力去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积极的参加公益事业。
如果你是一个诚实的人:
首先,对自己诚实,你将是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你将会努力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了解自己的实际能力怎样,了解自己能够掌握和调动的资源有那些。当你了解了自己的优点,能力和资源之后,你将是一个自信的人,但不是一个自负的人,在你自己擅长的领域你可以充分的展示自己,不要吝啬,你的吝啬将是对资源的浪费,对自己的不尊重。当你了解了自己的缺点之后,你将会正视你的缺点,能够忍受别人的批评与指责,这种批评和职责将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你将会在不断的改变中获得进步。同时你也会成为一个谦虚的人,但不应当是一个谦逊的人,你的谦虚来自你对自己缺点的了解,来自你可以改变自己缺点的自信,你的谦虚将会为你赢得更多的朋友。因此大家如果认为我有什么缺点或不足,请提出来,我会很乐意的去改正的,当然也不要吝啬赞美一下我的有点^_^
其次,对别人诚实,你将是一个诚信守诺的人,答应别人的事,你会努力去做;答应什么时候做的,你会努力什么时候去做.同时你将是一个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别人利益的人,追求双赢的人而赢得别人的尊重。
再次,对社会诚实,对自然诚实,你将是一个诚信守法的好公民,但是这一个已经被中国的社会玷污了实在不行了,大家能够独善其身的就独善其身吧,不能够的还这样下去吧,大环境如此,不敢强求,无语!!!!!
虽然我出生于苏北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没有给我太多的经济支持,但我非常的感谢他们,他们的纯朴善良给了我最大的人生财富就是善良和诚实,这让我受益良多。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虽然刚入学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我都不能成为学生干部,但影响力方面的优势显现之后,我都会通过竞选成为班级的领导者,从而让我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以前我也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高中和大学会如此的相象,现在发现了其中原因终于让我茅塞顿开。

收起

基因决定了人的气质,环境塑造了人的性格,人称其为为人就在于其社会属性,所以脱离了社会关系来考察人都是僵化和片面的,与其考虑人生来的本性,不如考校社会的环境与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

我觉得应该先弄明白一下什么是善和恶,比如老虎饿了就会去杀死别的动物吃肉。这时候我们一般认为老虎比较威猛。但是当这个老虎饿了,刚好碰到一个人,然后杀死吃了。我们就要打虎了。这只虎也就成了恶虎。说来说去善恶观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只是建立在我们人类的基础上。老虎本来就是要杀死别的动物吃肉的,那就是它活下去的手段,又有什么善恶可言???所以人类是自私的。那么人类创造的善恶观也就很明显了,做对大部分人有益事情就...

全部展开

我觉得应该先弄明白一下什么是善和恶,比如老虎饿了就会去杀死别的动物吃肉。这时候我们一般认为老虎比较威猛。但是当这个老虎饿了,刚好碰到一个人,然后杀死吃了。我们就要打虎了。这只虎也就成了恶虎。说来说去善恶观在很大程度上仅仅只是建立在我们人类的基础上。老虎本来就是要杀死别的动物吃肉的,那就是它活下去的手段,又有什么善恶可言???所以人类是自私的。那么人类创造的善恶观也就很明显了,做对大部分人有益事情就是善,反之则恶。刚说了,老虎吃人是本能~人刚生出来的时候也只有本能。既然老虎的本能我们叫他恶,人刚生出来的时候当然也是恶的。

收起

都不对,人之初,本无性。人刚出生时,什么都不懂,何来善恶之说?

泥巴,看你怎么捏

举个很简单的列子你就明白了。
有些人的确是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但是外界条件,如社会环境等的恶劣是哪里来的呢?究其最初的产生,便是人性中的本质,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是对的,人之初性本恶也是对的,人性中本有好的和坏的本质,如果说人之初,性本白就是错误的,人性的本质中有好也有坏,好坏的多少便是由最初的自然环境和后天形成的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国民性的由来···扯远了···不知道楼主明...

全部展开

举个很简单的列子你就明白了。
有些人的确是会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但是外界条件,如社会环境等的恶劣是哪里来的呢?究其最初的产生,便是人性中的本质,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是对的,人之初性本恶也是对的,人性中本有好的和坏的本质,如果说人之初,性本白就是错误的,人性的本质中有好也有坏,好坏的多少便是由最初的自然环境和后天形成的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国民性的由来···扯远了···不知道楼主明白没?明白了要给分哦···

收起

人的天性中,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去恶扬善,就是修行。
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问题,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哪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
事实...

全部展开

人的天性中,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去恶扬善,就是修行。
这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问题,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哪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
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
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坠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注十)
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盘。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入了涅盘,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乃是无善无恶的。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因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的区别,唯有如此,才能怨亲平等而来普度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着而已。但这也不同于公孙子的无善无恶,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
正因为佛教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佛教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甚么论,那就只好勉强地叫做善恶解脱论吧。
总之就一句话:善恶从来自莫辩,总有心头一场空.

收起

我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刚生下来,什么都不懂,当然是善良单纯的啦)

人之初,性本无。
人之初,连自我都不存在,还谈什么性格与善恶。

问题的关键是:善恶的标准是外在的、主观的、多元的,就象两把尺子刻度不一样,量同一物体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要想得出一致结论,必先统一尺子。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时至今日也无一个完整而确定的答案。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不能仅从某个伟人或哲学家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地对人的本质下定义。我们认为应从辩证法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1),“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联系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相互联...

全部展开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时至今日也无一个完整而确定的答案。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不能仅从某个伟人或哲学家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地对人的本质下定义。我们认为应从辩证法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1),“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联系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一个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相互联系之中的,认识事物必须“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理解事物。”(3)事物的联系包括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只有处于内部的和外部的相互联系之中才能得到发展。所以,认识事物必须从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去把握。人是客观世界中的一普通事物,因此,对人的认识也必须从联系、从人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人的本质。下面就用系统的方法、从人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入手去讨论人的本质。
一、什么是人的内部联系呢?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矛盾统一体,它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不同层次的要素有机结合、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个自组织系统。它包括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器官与器官之间的联系,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联系形成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形成器官,器官与器官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人体。
现代科学认为人体整体是由呼吸、消化、循环、神经等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中医学也认为人体整体是由五脏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无论现代科学与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的认识有何种不同,它们始终认为人体整体是由不同层次的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而形成的。系统论告诉我们,“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本身具有各个孤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新质和功能。”(4)“系统获得新质的秘密在于要素的有机性。系统内的要素不是机械相加,而是有机结合。”(5)因而按照联系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由五脏六腑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必然会产生一种新质。这种新质我们认为便是人体整体功能系统的质——精神。(6)
人们通常认为由人的内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是生理性的。杨玉辉同志在《人体科学研究》一书中用系统的方法,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展开了对人体内部结构的认识和探索,但杨玉辉也认为由五脏六腑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体整体是生理性的。这种观点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仅仅用系统的方法解释生物学范围内的人的形体,没有用系统的方法去说明人的精神,更没有用系统的方法去阐述形与神之间的关系。(7)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是机械地、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性。现代医学虽然也用系统的方法解释人,并“把人体理解为一个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若干层次和组分、按一定结构结合起来的具有特定生命功能的有机系统”(8)。但现代医学同样也只仅仅用系统的方法解释生物学范围内人的形体,没有用系统的方法解释人的精神,更没有用系统的方法去说明人的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现代医学对人的认识仍然是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其没有看到由人体内部各个子系统或要素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会产生和形成一个新的系统,这个新的系统具有子系统或要素所不具有的新质和新功能。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在子系统或要素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复杂整体。如果我们承认形体可以作为系统而存在,那么我们也应承认在形体基础上产生的新质——精神也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不是简单地、机械地结合在一起,而是有机地、辩证地结合在一起。由五脏六腑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人体整体功能系统,有着不同于组成它的要素或子系统的新质和功能。这便是系统与子系统或要素相区别的核心所在。把由人体各个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人体整体理解为生理性的,恰恰就在于忽视了整体的质与要素的质是不同的这一系统论的核心。
人体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人的内部联系,这种内部联系形成人体整体功能系统,这种人体整体功能系统产生一种不同于要素或子系统运动形式的新的运动形式——精神活动。“事物的质是诸要素相互联系而成的整体特征。”(9)因而,人的内部联系形成人的内部本质,人的内部本质便是精神活动。
以前我们往往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理解人,没有看到在形体生物化学运动的基础上存在着新质运动——精神运动。人的内在精神本质的提出改变了人们以往关于人的通常观念。所谓内在精神本质也就是人的形体内部各个要素或子系统有机结合、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人体整体功能系统的质。它要求我们从形体与精神两个方面认识和理解人。我们认为人是形体系统与精神系统的辩证统一。精神系统与形体系统是系统整体与局部或要素之间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精神系统既不能离开形体系统单独存在,形体系统也不能离开精神系统单独存在。在人、精神、形体这三个系统中,人系统最大,精神系统次之,形体系统居三。人与精神或形体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系统整体与局部或要素之间的关系。人与精神或形体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人既不能离开精神或形体单独存在,精神与形体也不能离开人单独存在。人就是精神与形体的有机结合、相互联系的产物,所以人既不等于精神——灵魂,也不等于形体——肉体,人就是精神与形体的矛盾统一体。
二、什么是人的外部联系呢?
人的外部联系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这种联系是人通过劳动实现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如果说动物不断地影响它周围的环境,那么,这是无意发生的,而且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偶然的事情。但是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10) “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11)由此可见,人的外部联系与动物的外部联系是根本不同的,动物由于它的存在而与外界直接发生联系,而人则通过劳动与外界发生联系,使自然界按照自己的目的发生改变,并为人的生存服务。因此,劳动是人外部联系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的相互联系之中,因而,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联系之中,存在于人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之中,是内部联系的质和外部联系质的辩证统一。内部本质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外部联系是对内部本质联系的体现。因而,劳动作为人的外部本质是对内部本质——精神活动的体现。人的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以意识、思维为逻辑前提的,没有意识、思维便不会有劳动发生。那种把人的内部本质理解为生理性的,理解为“肉体——工具”的观点(12),恰恰是忽视了事物发展的辩证性——事物的内部要素或子系统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所形成的整体质,是一种不同于要素或子系统质的新质。正是由于他们忽视了这种新质的存在,忽视了人体整体性的质就是精神活动,因而,他们就根本看不到人的内部精神质的存在。把人的内部质理解为生理性的,理解为“肉体——工具”是错误的和形而上学的,由“肉体——工具”这种“内部质”根本无法导出外部联系的质——劳动。人类劳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是显而易见的,没有意识、思维何以能够产生劳动?正是由于人有意识、能思维,所以才产生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因而,章韶华在《需要——创造论》一书中根据联系的观点把人的内部本质规定为“肉体——工具”的观点是错误的。章韶华虽然也已注意到联系形成事物的整体质,但他没有注意到整体质与要素质的不同,没有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对人的本质研究当中。因而,他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是不正确的。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事物只有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因而,人要发展,只有在相互联系中,也即只有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发展。一个人仅仅具有意识、思维活动,而不参与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即这个人只有内部联系而无外部联系,那么这个人就是孤立的、静止的,这个人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就不可能是哲学意义上的人(如狼孩)。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13)“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14)。由于费尔巴哈没有把事物放在联系和发展中来认识,没有放在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中来认识,因而他在阐述人的本质时只是说:“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问题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15) “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面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16)马克思正是注意到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论述的片面性,即那种只注意事物内部联系,忽视事物外部联系的片面性;所以马克思严厉地批判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7)这里马克思把人的外部联系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究竟什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8)所谓社会关系也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结成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称。由此可见,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针对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只注意内部联系,忽视外部联系,忽视劳动而提出的。劳动促使人们结成复杂的外部社会关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而不是其它。这与马克思一贯的哲学思想,也与马克思所创造立的致力于改变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相统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再强调:“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9)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0)“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1)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是站在辩证法的高度,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人的本质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直接区别开来。”(22)但同时又强调:“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23)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已经注意到人的内部本质和外部本质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以上两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不是自相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它也不像有的论者所说的那样:人的本质只是劳动。把人的本质仅仅归结为劳动,否认精神性,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物如果没有内部联系,那么这个事物就不可能存在,这个事物何以有外部联系?因而,把人的本质仅仅归结为劳动是完全错误的。
综上所述,那种片面地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或劳动,甚至断章取义地仅从字面上理解,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人的本质是内在精神本质和外在劳动本质的辩证统一。
三、精神、劳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内部本质和外部本质的辩证统一,归结为内在精神本质和外在劳动本质的辩证统一,有一个根本的哲学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精神、劳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精神、意识与劳动、实践的关系问题既是目前哲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也是理解人的本质的一个难点问题。对于精神、意识与劳动或实践的关系,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24)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使人是类存在物”,而“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自我确证。”(25)马克思认为人对世界的改造反而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人是有意识、能思维的类存在物,同时,正是由于人是有意识、能思维的类存在物,所以人的活动才具有意识、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人的意识、目的性、计划性与劳动、实践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似乎没有给予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对于精神、意识、劳动或实践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目前哲学界依然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意识’、‘心理’、‘意志’,是人特有的‘精神本质’……它是实践的内在本质,实践是它的外在显化或对象化”(26)。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中又把‘有意识’抽出来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这就等于从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又退回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观点上去”(27)。“在马克思看来,不是因为人‘有意识’,人才是‘类存在物’,人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才能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这种劳动实践即生产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所以,是劳动实践本身从本质上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而不是因为人‘有意识’。”(28)非常明显,上述有关精神、意识、劳动或实践与人的本质之间关系的论述都是根据马克思文本得出的。对于马克思文本中的同样一句话双方理解的意思却不一样,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结论。双方虽然都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但都很难说服对方。我们认为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完全可以解决上述观点的分歧。
当我们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精神或意识、劳动或实践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发现精神是人的内部联系的质,劳动是人的外部联系的质。内部联系“是维持事物存在的内在力量,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29)。“内部联系只有借助外部联系才能规定事物的存在、推动事物的发展,否则就会成为孤立的、封闭的、僵死的东西。”(30)同时“外部联系只有通过内部联系才能起到维持事物的存在,影响事物的发展的作用,它一旦超脱了内部联系的需求、选择、控制和调节,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积极作用”(31)。由此可见,精神、意识作为人的内部联系的质是推动人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作为人的外部联系的质只有在人的内部联系的精神质的推动下才能对人的发展起积极的决定作用。离开人的精神的推动作用,劳动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对人的发展起任何作用。非常明显,那种片面认为只有劳动才是人的本质,才能使人是类存在物,才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否认人的精神本质的观点是不符合辩证法原则的,是封闭的僵死的,因而我们认为是错误的和形而上学的。
现行哲学教科书根据恩格斯在《劳动在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的有关论述,认为劳动既然能够决定猿转变为人,那么劳动同样也可以决定精神的产生,即精神能动性来源于实践能动性。我们认为劳动决定古猿转变为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劳动作为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不能决定猿转变为人。人是形体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形体与精神是构成人的两个基本要素,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或形体或精神人都不能成为人。同时正是由于形体与精神的产生,才产生了人,才产生了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劳动。猿不具备形体与精神这两个要素,所以在猿那里没有劳动行为的发生。劳动既然不能决定古猿转变为人,那么劳动同样也就不能决定精神的产生。精神作为人内部联系的质,精神的能动性来源于形体的能动性,精神的能动性与形体的能动性是不同质的。正是由于精神具有能动性,所以精神才能够支配人。同时也正是由于精神能够支配人,所以人的活动才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而,不是精神能动性来源于实践的能动性,而是实践的能动性来源于精神的能动性。精神、意识是原因、根本,劳动、实践是结果和表现。精神是劳动的实质和核心。在逻辑序列上,精神在先,劳动在后。

总之,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哲学问题。我们应站在辩证法的高度,用联系和发展的方法去揭示人的本质。

收起

人性本恶,因为学坏快,学好慢。

自私自利,个人中心

人性的本质?中华文明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各种各样的恶习是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沾染上的.因此只要让孩子从小远离不好的环境,成长以后就能够保持一颗善心.而西方社会则普遍认 最本质的人性是?人说人是有本质的,人之初性本善,我看都是放..惰性?OH , NO..说的是我? 人性本来是善良的吗?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真的是这样吗? 人性是怎样?人之初,性本善.那长大后呢?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 到底哪个才是对的 恳求推荐一本关于讨论人性弱点,人性本质的书籍.恳求推荐一本关于讨论人性弱点,人性本质的书籍,谢谢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之本是什么 哲学家 思想家过的快乐吗?为什么?他们是怎么思考人性的呢,人性中那么多难以克服的缺点,社会中的太多黑暗,他们对此怎么看待呢,会不会对人性失望了呢。说什么 人之初 性本善,如 人性善恶之问“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将死,其心也善.”人生两头都“善”,那么,中间都为“恶”? 人性的本质有那些? 什么是“人性”?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如题!什么是“人的本质”?为什么叫“人的本质”?而不是“动物的本质”?难道只是因为我们有“人”这个称号?那大可以叫“高等动物的本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已经对人的本质做了非常精准的定位,说明了,人的存在必然会有差异! 人性的本质是善还是恶的? 怎样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这两个概念 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吗--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本质 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吗--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