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石窟壁画的演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4:11:54
自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石窟壁画的演进?

自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石窟壁画的演进?
自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石窟壁画的演进?

自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石窟壁画的演进?
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兴,石窟广泛开凿从新疆的克孜勒千佛洞,到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的千佛洞,北魏时期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造像和壁画演进分为四期
  一期造像:从十六国到北魏太武帝灭佛.此期造像的突出风格是外来艺术的因素较多.其艺术粉本以犍陀罗艺术为主,同时又吸收了马士腊艺术和中土的表现手法,但彼此间的融合尚不明成熟.
  二期造像:从魏文成帝即位恢复佛教到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此期造像突出特点是民族和地域特色非常显著.造像皆面庞丰园,躯体壮实,造型稳重,气势雄浑,具有典型的北方民族审美特征,同时又显露出北方拓拔民族蒸蒸日上,傲视中原的强大气势.此期造像在外在形式和雕刻手法上也有新的发展.佛像内着僧祗支,外添了“右开左合”式偏衫,病在裸露的右肩上敷搭偏衫一角.菩萨的衣饰变化更多,增添了装饰性的宝绅.
  三期造像: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魏末年.此期为北魏佛像艺术的光大时期,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进汉地文化,佛教造像艺术开始全面深入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汉地艺术的增多因此成为此期造像的主要特色.
  四期造像:从北魏末至北周末,此期造像又有一些新的变化,造像的面像由瘦长又转化为半圆形状,重新回到北方民族的审美情趣上来,及所谓“鲜卑化”模式.
  南朝佛教在规模合成就上不入北朝,南朝造像普遍形体消瘦,气韵优雅娟秀,与南方“尚华”的传统风格吻合,与北朝造型粗壮,风格古朴形成鲜明的对比.
  隋唐时期,佛教艺术经过南北朝长时期的发展,随着隋唐国家的统一,政治经济的强大和佛教的高度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佛教造像不再亦步亦趋于外来模式和手法,而是向着个性化,理想化,现实化的新模式发展,呈现出崭新的似的风貌.
  隋代和唐初造像的艺术特征表现一致,在保留了北齐、北周的余韵同时,也有新的发展,体现出明显的过度期特点.造像面相方圆.广额丰颐,躯体敦实,脖颈粗长,比例失准,姿势呆板.其中佛像的造像表现由为突出,菩萨想则显得轻盈一些.特别是常见的观音菩萨造像躯体扁平,腹部挺起,面容恬淡,别有一番韵味,是较为特殊的一类.佛像的头饰普遍饰螺发.菩萨想戴花冠和发髻冠,但冠式普遍低矮,宝缯依然垂搭在双肩上.佛像衣着依然为北朝晚期样式,习惯在衣服上彩绘和贴金.敦煌莫高窟彩塑是大家熟知的典型实例,其实,给佛像彩绘和贴金的做法啊南北朝时已经开始流行,解放后在山东青州、河北曲阳、陕西西安、四川成都等地出土和发现的石造像中都有实例.如青州袈裟以朱砂作底色,上又金汁勾画田字格,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菩萨像衣饰整体变化也不大,上身袒露,下者长裙,项佩圈饰‘胸缀交叉穿壁式璎珞,帔帛自两肩齐垂体侧,基本是北朝晚期样式.但风格开始趋于繁复.尤其突出的是交叉与胸腹间的璎珞,造型粗硕,有些笨重感.佛座的变化较为明显,由原来的单一狮子饰方台座发展出束腰多角式莲花座,造型端庄秀丽,已明显脱离了北朝的古朴凝重风气.另外,造像的衣饰的表现技法也有较大的发展,在继承北朝直平阶梯式技法基础上,发展出表现衣质薄透贴体的阳线刻法,使人物内在的生机通过肌肉的起伏得以流露和表现出来.总体看来,隋代和唐初造像在继承北齐北周造像风格的基础上,已明显向着追求装饰、变化、动感的趋势发展,为唐代造像风格的成熟做了准备.
  开皇四年(584)阿弥陀佛一组五尊铜镀金造像是隋代造像的典型代表.主尊阿弥陀佛跏趺坐仰莲座上,头饰螺发,头后有镂空状桃形头光.身着袒右肩袈裟,衣纹写实,手法较细腻,但布排明显不如唐代匀称、美观:身体上身过长,结构也明显失准.右手结说法印‘左手结施与印.主尊左右分别有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二菩萨皆侧身恭立,头戴花冠,身饰璎珞,手挽帔帛,面态慈和,形象生动.此三尊合称“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崇奉的三位主要尊像,体现了当时净土思想流行和信仰的状况.主尊座下还各有一护法神像.二护法头戴花冠,身饰璎珞,双眉上竖,面露凶忿,躯体健壮,挺胸而立,一派威武剽悍之势.五尊佛像下面是一个四足座床.四足直垂及地,前二足前各有一狮相对蹲踞.座床四周有望柱勾栏,正面中央开但不设扉.座床后侧有铭文,共108字,记载开皇四年七月十五日宁远将军武强县丞董钦敬造弥陀像一躯.这组造像时代风格非常明显,是目前发现的隋代金铜造像中造型结构最复杂、保存最完整的一组造像,对于研究隋代佛教、佛教造像艺术,以及当时铸造和镀金工艺具有重要价值.这组造像是1974年在陕西西安八里村出土的,县委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
  唐初期造像实物以首都博物馆珍藏的贞观九年(635)观音菩萨铜像最突出.此村通高15厘米.头戴高宝冠,冠左右各有一条联珠状宝缯垂下.长脸,现象较模糊.上身袒露,下身着长裙,身侧各有帔帛笔直垂下,衣纹均匀,十分简洁.总体看来还是体现出浓厚的南北朝和隋代的风格.唐代自武则天开始到宪宗时随着国力的强盛和佛教的空前繁荣,佛像艺术发展达到鼎盛,进入了艺术发展的真正成熟期.造像风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身无处不体现出成熟的特征:造像面相丰满而圆润,不象北朝造像丰而不圆,也不象隋代圆中带方,给人以庄严端正的美感.佛像头部普遍饰螺发,波浪式发型流行渐少;菩萨像大多头戴发髻冠,发髻上装饰繁缛,类似唐时妇女头饰,时代特征十分明显.造像躯体皆浑厚而圆润,肌肉结实而富有张力,大多数佛像胸部明显可见两块肌肉凸起,而天王力士像全身肌肉鼓胀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