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为什么《竹石》 是因为看到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05:28:17
郑板桥为什么《竹石》 是因为看到什么

郑板桥为什么《竹石》 是因为看到什么
郑板桥为什么《竹石》 是因为看到什么

郑板桥为什么《竹石》 是因为看到什么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这首诗表面纯为写景,但绝不是对自然景物的白描.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让人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正是当时腐朽黑暗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竹枝“咬”住青山,扎根岩石,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一个“咬”字使读者感到多少顽强的力量,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破岩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竹子“立根破岩”不但不足虑,反倒磨练出坚韧的特质;人面对贫穷亦不足耻,反而正好磨砺自己的品格.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师:我们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字。仔细审视每一个汉字,都会令你浮想联翩,想到一首诗,想到一幅画。就拿这个“竹”字来说吧,从它的造字结构能不能想到竹子的外形呢?
生:下面那个竖就像它的干,上面那个小撇小横就像它的枝叶,它的枝叶是相互交错的。
师:不错,这个字的造型的确就像两杆耸立的竹子。那么这个字的外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亭亭玉立,挺拔高耸,...

全部展开

师:我们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字。仔细审视每一个汉字,都会令你浮想联翩,想到一首诗,想到一幅画。就拿这个“竹”字来说吧,从它的造字结构能不能想到竹子的外形呢?
生:下面那个竖就像它的干,上面那个小撇小横就像它的枝叶,它的枝叶是相互交错的。
师:不错,这个字的造型的确就像两杆耸立的竹子。那么这个字的外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亭亭玉立,挺拔高耸,干净利落,团结,一丛一丛生长在一起。朴实无华,简简单单不复杂。
师:从它的外形进一步你会联想到它什么样的品格?
生:正直,朴素,坚定,不动摇,宁折不弯。
师:自古以来,竹就深受人民的喜爱,竹和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它生命力极其旺盛,不论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一年四季枝青叶绿,生机盎然。那么你想爱竹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
生:正直无私,宁折不弯,朴实无华,不慕荣华,坚定不移,执着不变,傲岸不屈。
师:同学们联想得很有道理。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就有这样一位爱竹成癖的人,他的字苍劲俊秀,犹如一杆瘦竹。他的画,画的最多的也是那青翠挺秀,抗风傲霜的竹子。他的诗也多以咏竹赞竹为题。他就是被誉为“诗词书画皆旷世独立,自成一家”的“扬州八怪”之一郑燮郑板桥。作画以寄情,题诗以言志。通过他的诗和画,可折射出他的人生态度。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赏析三首他的题画竹诗。(板书:郑板桥题画竹诗赏析)题画竹诗就是题写在他的竹画上面的诗。这三首诗分别是郑板桥在任潍县知县时,被迫辞去潍县知县与众乡亲告别之时,以及辞官以后所写的。我们先来欣赏第一首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潍县就是现在山东省潍坊市,在当时是山东省有名的穷县,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当时的郑板桥就在这里当知县。署是官府,署中画竹是说在官府中画了一幅竹子。“呈”是什么意思呢?“呈献,献给,恭敬地送上去”。“年伯”古代科举考试中同科考取者互称“同年”,对自己同年的父辈或自己父辈中的同年都称“年伯”。“中丞”是官名,是明清时期对巡抚的别称,前面加个“大”字表示敬意。“包大中丞括”是说这位巡抚大人姓包名括。郑板桥的这幅画和题画诗就是献给他的。
生读诗
师:在诗中你感觉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官?
生:爱民如子,关心百姓疾苦。
师:从诗中哪些诗句感觉到的?
生: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师: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两句。
生:我躺在官府的居室里,听到窗外竹子在风中摇动的响声,疑心是百姓的诉苦声。
师:为什么从这两句中能感觉到他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呢?“卧听”只是点明了听的方式吗?
生:不全是,还点明了时间。(什么时间?)深夜。
师:诗人何以深夜还没有入睡呢?
生:诗人想着百姓的苦难,这个县是穷县,百姓生活很苦,诗人内心忧愁,以至于睡不着觉。
师:越想越忧愁,越忧愁就越睡不着,此时浮现在诗人脑海中的会是一幅幅什么样的场面呢?
生:百姓忍饥挨饿的场面,缺吃少穿的场面,沿街乞讨的场面。
师:自然回旋在耳边的就是百姓如泣如诉的愁苦之声,哀求之声。听到窗外传来竹子被风吹动的刷刷声,不禁“疑是民间疾苦声”。“疑是”二字写出了诗人什么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感觉?
生:幻觉。
师:我们在诗词中常遇到通过梦境的描写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哪些诗词里有关于梦境的描写?
生: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苏轼《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师:常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陆游、辛弃疾常常为祖国的不能统一,自己又被闲置一边而耿怀于心,因而金戈铁马的征战生活只能在梦里实现。而苏轼,由于仕途的坎坷,内心的忧愤也只能借助梦境向早已亡故的妻子倾吐。梦境表达出了他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但郑板桥却是通过幻觉显露真情,似乎更要比梦境进一步,表达出诗人忧心如焚,时刻不忘百姓疾苦的真挚感情。
“一枝一叶”指什么?
生:百姓生活中的细小的事情。
师:这一句,作者用的是什么修辞?
生:比喻,用一枝一叶比喻百姓生活中细小的事情,这些细小的事情都关联到诗人的感情。
师:怎么说从这一句能体现出诗人是个爱民的官呢?
生:老百姓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都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郑板桥连这些细小的事情都想到了,关心到了,足以体现他是一个爱民的官。
师:这首诗是献给坐镇一方的巡抚大人的,可是诗人却说:“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象我这样职位卑微的州县小官,百姓生活中种种细小的事情都关联着我的感情”,而把对方堂堂的巡抚大人排除在外了,你能领悟到作者的言外之意吗?
生:象我这样的小官,天天接触老百姓,能看到他们的苦难,能体察他们的苦恼,象你们那样的大官,是不是也能做到这一点呢?(能不能常下来走走微服私访,看看下边基层的生活,不要老是高高在上,不闻不问。)能时刻想到百姓的疾苦呢?
师:把这样的诗献给上司,诗中隐含着一种什么意味?
生:规劝,讥讽,警告,提醒。
师:献给上司的诗,诗中却没有恭维颂扬之词,却通过自然的联想形象的比喻来借题发挥,讥刺上封。从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官?
生: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请命,正直无私,甘做人民公仆。
师: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诗人实实在在是人民的父母官。与百姓真是血脉相通。郑板桥出身于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早年做过乡村的塾师,生活困顿不堪,父亲去世时,只能卖掉先辈的藏书来办理丧事,此后,郑板桥长年靠卖字作画维生,四十岁才中举,五十岁才被派往山东两个穷县做了十来年的小小的七品官,因而他深知百姓生活之苦之难,一到任,就能怀着“济世救民”之心关注百姓生活中的“一枝一叶”,尽力为人民做一些好事。他曾在发生大灾荒时,不顾将会受到责罚,在没有得到上面允许的情况下,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也曾经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顶替穷民的部分赋税。然而在黑暗凶险的封建社会里,象他这样的官员,去很难站得住脚,在他61岁时,终因再次为饥民请求赈济引起上司不满,被迫称病辞官,在辞别潍县百姓时,面对着极力挽留,长跪不起的众乡亲,郑板桥满怀悲愤,挥笔画下一杆苍劲瘦竹,并写下了《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这首题画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首诗?
生:把乌纱帽扔掉不再做官了,腰包空空,两袖清风。画一枝清清的瘦竹,在秋风吹拂的江上作钓鱼的渔杆吧。
师:这是一首赠别诗,然而却很特别,同一般的赠别诗有什么不同?
生:没写赠别之情,却写了自己对封建官场的愤怒。
师:哪个词体现了他对封建官场的愤慨?为什么?
生:掷去,乌纱帽在过去是权利的象征,对于那些贪官污吏来说,有了它,就有了一切荣华富贵,就象命根子一样,可是郑板桥却说掷去,把它扔掉,就象丢掉一块破布似的,不屑不顾,丝毫不可惜,就说明他看透了当时的那个黑暗的官场,丢掉乌纱帽也不值得可惜。
师:象郑板桥这样的清官,好官,这样一个才学渊博的大学问家却何以连一个小小的七品官都做不稳,以至于被逼辞官呢?
生:是当时贪污成风,官官相护的黑暗社会造成的。人家做官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他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他不仅不去巴结贿赂上司,而且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献给了百姓,甚至还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把已经搜刮进官仓的粮食再倒腾出来赈济百姓,怎会不让那些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又怎么会不受到打击排挤呢?
师:他做官十多年,只能在灾情严重的穷县做个小小的七品官,最后还不得不卷起铺盖走路,这原因,不也正是因为他“囊橐萧萧两袖寒”。那么你认为辞官后的诗人是否会象他所写的做一个垂钓的隐士呢?
生:不会,象他这样的一心想着百姓的清官,是不会真的去当一名隐士的。
师:那你认为他会用一种什么方式继续关心百姓,为人民做事呢?
生:用画笔,就象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一样,以笔作武器。用他的画笔和诗笔颂扬美好事物,鞭挞丑恶现象。
师:是啊,从他的这首《竹石》的题画诗中就可看出他这种坚定不动摇,傲然挺立于现实社会的品格。大家看这幅画,画的是几竿迎风挺立的竹子和一块顽石,是根据郑板桥的《竹石》描摹的。
生读《竹石》
师:“尔”是什么意思?(你)。这首诗名为《竹石》,是咏竹,还是咏石?
生:咏竹
师:咏的是处于什么环境中的竹子?
生:处在破岩中的竹,扎根破岩中的竹,任凭东西南北风都屹立不动摇的竹。
师:那诗人仅仅是咏竹吗?
生:借竹子写自己。
师:体现了这类咏物诗的什么特点?
生:寓情于物,意在言外
师:我们学过哪些这样的咏物诗?
生:咏梅,咏喇叭,石灰吟
师:在这首《竹石》中,诗人是怎样寓情于物,意在言外的呢?青山象征什么?破岩又象征什么?千磨万击指什么?东西南北风又指什么?同学们互相研究研究,探讨探讨。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生:青山象征诗人自己那种高洁的品格,破岩指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两句是说自己要保持高洁的品格,即使是处于那种腐败黑暗的显示社会中。千磨万击指经受各种磨难,东西南北风指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压力。这两句是说不管经受多少打击,承受多少压力,多少磨难,依然坚忍不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师: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呢?
生:坚定不移,执着不变
师:在这三首诗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生:两袖清风,品格高尚,清正廉洁,执着不移,为民公仆。
师:通过郑板桥,你还看到了哪些人?在影视剧中,在舞台上,在文艺作品中?
生:于成龙,海瑞,包公,林则徐,刘罗锅
师: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坚定不移,执着不变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教给了我们在逆境中该如何保持做人的尊严和本色。大家都知道禁烟英雄林则徐,鸦片战争后,他被充军新疆,一直发配到伊犁,那是怎样的逆境啊,硝烟弥漫之后,戴罪受罚,充军万里,背井离乡,凄凉之至。但他却依然是一副大将风度,在别人的监控下,指挥黎民百姓和部队官军屯垦,披星戴月,风尘仆仆,终日挖渠引水不止,要把天山上的雪水引下来灌溉土地。在最落魄的时候,在最落魄的地点,在最落魄的情况下,顶着最大的屈辱,干着最普通、最费力、最不露脸的事,这就是林则徐的风格也是郑板桥,于成龙,包青天,海瑞的风格。只要抱定宗旨,无论环境如何,都坚定不移,执着不动摇。(板书,咬定青山不放松)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虽说社会变了,环境不同了,然而生活中的磨难却是无时无刻不在的,有的人不欢迎它,总想把它拒之门外。而有的人却说“磨难也是一笔财富,要感谢磨难”同学们什么态度?
生:正象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以此来磨练意志,增强能力,之后才能肩挑重任,有所成就。最后,我们再齐声朗读一遍这三首诗,感谢这位旷世的大艺术家送给我们的宝贵的人生启迪。
板书:
郑板桥题画竹诗赏析

一枝一叶总关情
囊橐萧萧两袖寒
咬定青山不放松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收起

竹子

郑板桥尤爱画竹,他画的竹兀傲清劲,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

全部展开

竹子

郑板桥尤爱画竹,他画的竹兀傲清劲,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自宋代以来,竹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它,虚心而刚直,挺拔而常青,历来被人们看作是高洁、正直、坚韧、顽强的象征。郑板结桥喜爱画竹,是因为竹最能体现自己的性格特征。郑板桥号称“三绝”:即诗、书、画。他在这三方面都是造诣极深,结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形成所谓“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特色。他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作兰叶,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所画之竹苍劲萧爽,疏落有致。在他曾在自定书画润笔条例:“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在这雅谑可掬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对世俗无情的揭露和讥讽。然而,郑燮重情义、念深恩,他自幼丧母,依赖费姓乳母教养成长。小时候遇上饥年,费氏每天背负郑燮上街玩耍,用自己的钱买一只饼给他吃。郑燮与乳母感情深如子,相依为命。他在怀念费氏乳母的诗中说:“食禄千万种,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句,读来真挚感人。
年轻时,郑板桥的家境贫穷,但他落拓不羁,每每“放言高谈,藏否人物,无所忌讳,坐得狂名”。(郑方坤《郑燮小传》)。四十三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直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正如他的流芳百世的铭句“作官不为民做工主,不如回家种红薯”。郑板桥晚年的一首题画诗《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不但是丹青大师,而且填词作赋方面颇有造诣。短短的四句诗,同样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帧形象鲜明的画卷:乱崖之下,几枝青竹傲立风中,顽强地生长着、扩争着,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艺术语言,使所描写的竹,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咬定”、“不放松”等具体拟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还表现在对竹枝形态描绘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诗人的语言尤其准确、生动、形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动词的运用,更是功力不同寻常,“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收起

作者背景
  郑燮,又名郑板桥 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郑燮画像
[1]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

全部展开

作者背景
  郑燮,又名郑板桥 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郑燮画像
[1]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 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 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 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其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赏析] 郑燮,1736年(乾隆元年)考中进士。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地区的一个画派,这个画派的主要人物有:汪士慎、黄慎、金农、李惮、郑燮、李方膺、罗等八人。)郑燮对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不满现实、傲岸不驯的个性,是“八怪”中的代表人物。   郑燮尤爱画竹,他画的竹兀傲清劲,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自宋代以来,竹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它,虚心而刚直,挺拔而常青,历来被人们看作是高洁、正直、坚韧、顽强的象征。郑燮喜爱画竹,是因为竹最能体现自己的性格特征。郑燮号称“三绝”:即诗、书、画。他在这三方面都是造诣极深,结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形成所谓“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特色。他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作兰叶,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所画之竹苍劲萧爽,疏落有致。在他曾在自定书画润笔条例:“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在这雅谑可掬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对世俗无情的揭露和讥讽。然而,郑燮重情义、念深恩,他自幼丧母,依赖费姓乳母教养成长。小时候遇上饥年,费氏每天背负郑燮上街玩耍,用自己的钱买一只饼给他吃。郑燮与乳母感情深如子,相依为命。他在怀念费氏乳母的诗中说:“食禄千万种,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句,读来真挚感人。   年轻时,郑燮的家境贫穷,但他落拓不羁,每每“放言高谈,藏否人物,无所忌讳,坐得狂名”。(郑方坤《郑燮小传》)。四十三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正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正如他的流芳百世的铭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郑燮晚年的一首题画《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不但是丹青大师,而且填词作赋方面颇有造诣。短短的四句诗,同样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帧形象鲜明的画卷:乱崖之下,几枝青竹傲立风中,顽强地生长着、扩争着,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艺术语言,使所描写的竹,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咬定”、“不放松”等具体拟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还表现在对竹枝形态描绘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诗人的语言尤其准确、生动、形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动词的运用,更是功力不同寻常,“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收起

因为竹子有坚韧不屈的品格,这与郑板桥的性格十分相符,郑板桥具有不向贵族官僚们低头,因而被罢官。所以,郑板桥写《竹石》。

因为看到了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