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为何不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3:26:21
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为何不争?

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为何不争?
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为何不争?

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为何不争?
这里“争”与“不争”指的是心态,在一个资源有限,机会有限的社会下“争”是必然的.然而《道德经》上有一句话:夫唯不争,故无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然老子不是让我们放弃一切,而是要我们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在他看来只有无为才能无所不为.这让我想起了武侠里有一句“无招生有招”.然而对于这一层含义我并不是很理解,也就更加难以做到. 没错,夫唯不争故无忧.世间仇怨,憎恨,烦恼皆起于“争”.能以不争的心态去争的确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可既然要争,如何能抱着所谓“不争”的心态?这不是矛盾吗? 李开复写过一本书叫《做最好的自己》,意思是每个人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应该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进步,而不应和周围的人去比较,去争斗.这一观点当然是被大家认可提倡的.也许“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很好的诠释这句话的意思.问题到此似乎已经解决了.可我想说的是,提倡归提倡,认可归认可,实际能不能做到那绝对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另一回事. 我记得有人称我们中国当前的教育是“偏执教育”,说白了就是偏激的教育.偏激反映在推崇一元化的价值观.因为我们中国人基数大,国家不得不创造出“考试”这么一个折腾人的制度来选拔人才,从古至今其地位未曾被撼动过.既然要选拔就得排名,以名次来决定优劣.因此考分,名次成了学生心目中最神圣最崇高的荣誉,也是家长们鞭策孩子去努力奋斗的目标.几个阿拉伯数字承载着广大莘莘学子的远大抱负和做人尊严以及家长们的喜怒哀乐.可排名这东西偏就是有你没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不去和同学争还能和谁争?不只是在学习阶段,工作阶段的人不也一样吗?好学校的名额有限,好的工作单位好的职位的名额同样有限.不和同事争和谁争? 这只是一方面而已,更重要的是从小的教育.然后就不得不提一下我们的家长了.偏执教育下不仅盛产偏执的学生,更有偏执的家长.从小到大,他们只会讲:“XXX人家考了100你怎么才考99?XXX人家是第一你怎么是第二?”他们讲:“XXX人家上了省重点你怎么上了市重点啊?”他们讲:“XXX人家放假时间把高中课本外加两本英语单词书都搞定了,那叫一个勤奋,你怎么就没这速度呢?”他们讲:“XXX人家平常就爱看书,从来不玩游戏,人家那叫一个懂事成熟……”他们讲:“XXX人家都出国了将来就是海龟,人家英语那叫一个地道,你怎么还在国内跟土鳖混一块儿啊?”当有一次我们发现那个他们口中的XXX逃课去了网吧,他们又讲:“人家那叫劳逸结合最大限度提高生活效率,你那叫玩物丧志,能一样吗?你……”他们唾沫横飞着,他们手舞足蹈着,他们恨铁不成钢着……对于这样的家长我也就不说什么了.有这样的家长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好青年的不幸,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如果还没有滋生出攀比,嫉妒,憎恨,虚荣等一系列恶习的话反倒是怪事. 偏执,一元化搞得我们只会竞争,只想竞争,以竞争为手段,以竞争为目的.这能怪我们吗?谁不想被自己父母赞扬?谁不想被别人瞧得起?谁不想成为别人父母口中的那个XXX?我们像只会耕地的牛,只会拉磨的驴,只会下蛋的母鸡一样只会竞争.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用共同的方式,在一片共同的环境下我们彼此在竞争,我们彼此心存芥蒂……当然我承认也许我形容得有点夸张了,但事实的本质不就如此吗?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我们,偏执教育熏陶下的我们,竞争意识被激发得过强的我们,能拥有淡然的心态去和别人竞争吗?因为太看重竞争,从而也太害怕失败,我们的心态已有一丝丝的扭曲.我们怎么能够做到无为从而无所不为?不争从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即使我们知道和别人比只是徒劳,因为自己就是自己,自己和别人就是不一样,但我们还是彼此之间存在着“敌意”,越是学习好的学生,越是水平相近的学生,这种“敌意”也就越强烈. 坦白说我也是一个偏执教育下的产物,也接受过这种文化的洗礼,因此颇有感触.的确,老子说的没错,“不争”绝对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学会做最好的自己,和自己比,别总想着和别人竞争.不敢期望我们都能做到但至少也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一位北师大的数学老师在开学的第一节课给他们讲了一些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很有意义,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