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22:18:13
“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课文写三次养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同,三次养猫的情趣也不同,失去之后的心情也不同.写三次养猫,疏密是递增的,第二次比第一次详一些,第三次比第二次又详一些,感情色彩越来越浓,而且波澜起伏.第一回快乐转而酸辛,第二回更加快乐,又时时担心,最后怅然、愤恨.第三回养的猫,猫不讨人喜欢,最后受了冤枉,留下深深的后悔.文章既有生活情趣,又含人生哲理.
看第一回养猫的情景,让我们也回忆起小猫的有趣可爱,养猫给休闲平添了多少乐趣!可爱的小猫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人对宠物有了感情,就会为它们的不幸而难过、酸辛.
看第二回养猫的情景,又唤起我们另一类回忆,有的猫活泼极了,有趣极了,可到处乱窜,又叫人提心吊胆.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结果不幸而言中了,小猫被过路人捉去了.“我”诅骂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也就是诅骂损人利己的人.三妹责怪邻居家的丫头,明晓得它是我家的,看见人捉猫,却不出来阻止.那种人,一点不仗义,事不关己,冷眼旁观.作者写猫,也写了一种世态,有的人损人利己,有的人不闻不问.后一种人为前一种人开了绿灯,这两种人的存在,给人世间造成了极不愉快的后果.
看作者所写的第三回养猫,简直是一则寓言故事了.是“我”“妄下断语”:咬死芙蓉鸟的“一定是猫”.妻子也同意我的判断,她的话很值得咀嚼:
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全部证据就是“它常常对鸟笼望着”,似乎证据充分,却是莫须有的罪名.试看他们,一旦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对于似是而非的现象,都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又强化了错误的思维定势.找不到猫,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看见它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以为一定是在吃着鸟腿了.结果是挥舞大棒,这只猫就屈死在主人武力之下.
这是值得深思的.这只猫确有不少缺点,有不讨人欢喜的地方,但这是它的天性,其实它并不干坏事.而人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不讨人喜欢,就常怀厌恶之心,一旦有事,就给它定罪,结果铸成冤案.这样的教训是太多了.还是应该重证据,绝对不能搞莫须有.因为白猫常常望着鸟笼,就断定小鸟一定是白猫咬死的,这样的逻辑是荒谬的.作者把真正的罪犯写成黑猫,大有深意,就是说,“我”的武断,是颠倒黑白!
篇末是“我”的忏悔.能忏悔,就算难能可贵了.忏悔出于良心的自责.作者意在警示世人,有良心的人也可能犯错误,但是一旦发现错误,应该虚心自责.看“我”的自责多么深切,他并没有因为“我”是人,你是猫,你本来就有缺点,当时冤枉你也是有道理的,现在给你抹掉罪名,便是“我”极大的仁慈.文过饰非,只会重犯错误.只有真诚的忏悔,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从全文看,重点在第三只猫.故事的主体是“我”,主旨在于冤案的教训.作者告诉人们,仅仅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作出判断,就会颠倒黑白,伤害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