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春愁来自哪一事件,他为此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05:47:43
谭嗣同的春愁来自哪一事件,他为此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谭嗣同的春愁来自哪一事件,他为此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谭嗣同的春愁来自哪一事件,他为此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谭嗣同的春愁来自哪一事件,他为此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有感》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昊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这首诗写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的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以后的一周年.
此诗写于光绪二十二看(1896)春.而1895年春天,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整个中国都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民族危机.谭嗣同正是有感于这一悲惨的主权旁落、国土沦丧的事件,怀着悲愤填膺彷徨无助的心情和满腹爱国救民的忧伤,挥毫便写下了:“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对于一位爱国爱民的青年志士而言,即使眼下面对的是和风万里的春天,心中亦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同样是在春天发生的国家人民所蒙受的耻辱.因而,谭嗣同在诗的首句便写道: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事物能够抵消得了春天里产生的愁绪.当然,诗中的“春愁”并不是人们想当然的那种封建文人雅士所滥用的风花雪月之愁情,亦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强作愁的感时伤春的愁绪.而“春愁”在此处指的是诗人对国事的苦闷、忧虑.它所流露出来的是一种突破了个人情感受的忧国忧民之情,正因为诗人心中积蓄着太多太多无法排解的情绪,而如此深广的忧愤却处处受到腐朽落后的清政府的限制和压抑,故而,诗人在第二句中亦只能够向着苍天“一哭休”了.正如陈嵩岳先生所说的:“哭出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追求真理的志向和与邪恶势力誓不两立的斗争精神.”从这两句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以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真挚地把郁积在诗人心中难以排解的忧思和悲愤渲泄出来.那么,仅仅是因为清政府在政治上的失利而促使他有如许强烈的愤慨吗?
当然不是.答案可以从此诗的后两句中找到.在面对衰弱的国势、残缺的国土和沦亡作奴隶的危险,四亿多中华儿女怎么会不为神州大地悲泣恸哭?在“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举世恸伤、普天垂泪的情景下,“谭嗣同看到了灾民流离失所,饿蜉遍野,惨不忍睹的社会情状,感触甚深,无以抒怀,常常发出‘风景不殊,山河顿异;成郭犹是,人民复非’的哀叹,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产生了由衰的同情心.”或许可以说,诗人的爱国之赤诚继而为之恸哭悲愤的真情流露,正是基于爱民思想的,是与四万万人民群众同一脉跳、血脉相通的.他把救亡图存当作立足点,把眼光投向民众,因而,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到处奔走呼喊,宣传变法维新,企图救帝国于将倾挽大厦于未倒.
于是,《有感一章》一诗便成了谭嗣同以一人之死去换回万千人之生的宣言书.他的这一份向死而生的宣言,是建立在深切同情人民疾苦的基础之上的,由同情而生挽救,由挽救而生变法,由变法而生流血,没有一样不是为了人民不再颠沛流离.直到1898年,在康、梁领导的百日维新中,他被光绪帝任命为四品卿街军机章京,参予新政.而变法失败后,他不忍逃亡国外苟全性命而被捕入狱,终被杀害.在被害前夕,他拾起地上的煤屑所写下的一首一《狱中题壁》,正是他爱民思想升华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