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历史背景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4:06:59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历史背景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历史背景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历史背景
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历史背景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抬头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西晋(266~316年)公元266年,魏国大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崛起与统一
晋朝皇族的源头为河内司马氏,在曹魏时代已世代为官.如司马朗、司马懿及司马孚等兄弟总共八人,时人称“八达”.其中司马懿具有政治及军事才略,在曹魏后期抵御蜀汉北伐及平定辽东,成为了魏国重臣.239年魏明帝去世,司马懿与曹爽受遗共同辅政,但之后司马懿被曹爽架空.249年发生高平陵事变,司马懿重夺政权,至此司马氏开始专政.在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及司马昭逐渐巩固司马氏的势力.此期间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战争(史称寿春三叛),皆被平定.
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6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当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直至279年方平定.司马炎在此时先做好伐吴准备,他派羊祜守襄阳与孙吴名将陆抗对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274年陆抗去世,次年羊祜提议伐吴,遭贾充反对而作罢.经过多年准备,279年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则以“西北未定”的理由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浚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
内忧外患
西晋的政治风气日益败坏.在曹魏时期,世族遭到刻意压抑,提倡唯才是举,但名节也逐渐式微.司马氏执政后又诛杀异己,世族在司马懿及陈群羽翼下又渐渐抬头.这使得西晋开国功臣有大半属于无德又无才的人物.当时较出名世族有琅琊王祥、荣阳郑冲、陈国何曾、临淮陈骞、颖川荀顗荀勋、河东卫瓘、河东裴秀、太原王浑、泰山羊祜、河内山涛、京兆杜预等.当时社会“奢侈”和“贪污”不断.此时世族大多失去东汉世族的优良传统,反而汲汲求利.石崇为当时首富,在金谷建立别馆,他曾与外戚王恺斗富,当时晋武帝不加阻止反而帮助王恺.由于奢侈和贪污密不可分,当时士大夫几乎都收贿聚财.而晋武帝虽屡屡提倡节俭,但未以身作则,徒托空言.曹魏时期的清谈,到晋代时许多士大夫纷纷效仿,最终形成一批置身功名利禄又求出世隐遁的士大夫.
由于诸臣在“平吴”与“立嗣”议题上发生争执,使得党派形成.羊祜与张华支持伐吴,认为必克;但司马氏宠臣贾充、荀勋及冯紞反对,所以拖延数年.等到平吴后,贾充惭恨失计,于是怨恨张华.在立嗣上诸臣争执更剧.当时太子为司马衷,昏庸无能.武帝之弟齐王司马攸较仁孝慧敏.大臣卫瓘、和峤主张废衷立攸,但遭荀顗、荀勋及冯紞极力反对.最终晋武帝仍然不能舍子立弟,并遣返齐王攸回其封国,齐王攸最后愤怨而死.西晋立国后,晋武帝分封诸王,于277年遣诸王就国,其中一些王都督诸州军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玮督扬州.统一之后,为了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裁撤州郡守兵.武帝分封诸王与去州郡兵是为了避免权臣专政及地方割据,但却使得地方宗室权力有逐渐凌驾中央的趋势.当时边境的胡族迁入中原,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这些胡族时时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因此心生不满.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匈奴刘猛也叛而出关,直至279年方平定.其后郭钦、江统等人相继以徙戎论,劝武帝用武力将内迁的外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武帝不用.使得朝廷元气大伤后,周边胡族发生五胡乱华.
晋武帝天资平平,十分好色,于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使得当时后宫具有万人规模.他继承先帝基业而称帝,本非雄略之才,他未能解决政风奢持和贪污、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远因.
贾后干政与八王之乱
290年晋武帝去世,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惠帝昏庸无能,史载他游于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及天下慌乱,百姓饿死,他竟说:“何不食肉糜?”.皇后贾南风野心勃勃,趁机干政.当时杨骏擅权,与贾后对立,汝南王司马亮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杨骏为了巩固自身势力,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使宗室诸王与某些大臣不满.291年贾后借由楚王司马玮除去杨骏及其势力,任命汝南王亮与卫瓘掌政.不久贾后利用楚王玮与汝南王亮不合去除汝南王亮及卫瓘,再以伪诏杀楚王玮,任命张华、裴頠及贾模等人掌政.至此贾后夺权成功.所幸张华等人同心协力,尽忠职守,政局得以稳固.294年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296年其弟刘度元以齐万年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卢水胡叛变,晋军大败,周处阵亡.299年齐万年之乱平定.江统建议将胡族迁离,但晋室无力.
由于太子司马遹非贾后亲生,贾后意图废除.300年太子被贾后诬蔑谋反,被废.赵王司马伦采孙秀计,挑拨贾后杀掉太子.而后赵王伦联合齐王司马冏以替太子报仇为由发兵去除贾后及其党羽,赵王伦专政.于301年,赵王伦自立为帝,改元建始,惠帝退位为太上皇.三月,齐王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联合常山王司马乂(后封长沙王)伐赵王伦.五月去除赵王伦及其党羽,惠帝复位,齐王冏专政.302年成都王颖及河间王颙派军讨伐齐王冏,长沙王乂于京城洛阳响应.最后齐王冏及其党羽被除,长沙王乂掌政,成都王颖于邺遥控.
303年成都王颖为了去除驻守京城的长沙王乂,联合河间王颙率军攻击洛阳,但被长沙王屡屡击败.304年初洛阳城缺粮,东海王司马越勾结禁军擒长沙王,开城投降.长沙王被河间王将领张方用火烤死,成都王颖迫惠帝立其为皇太弟,河间王颙为太宰,东海王越为尚书令.成都王胜利后,班师返邺,政治中心北移.而后东海王越集结各方兵力,挟惠帝讨伐成都王颖.最后失败,惠帝被俘,东海王逃至其封国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河间王将领张方占领洛阳.
但不久东海王的亲弟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及幽州刺史王浚联合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击败成都王.成都王挟惠帝逃至洛阳,投靠拥有关中及洛阳的河间王,最后成都王被废,河间王改立司马炽为皇太弟.305年东海王越在山东再次起兵,西向进攻关中.306年东海王越攻入长安.河间王颙和成都王颖败走,最后相继被杀.东海王越迎惠帝还洛阳,随后惠帝被毒死,豫章王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由东海王司马越专政.八王之乱至此结束.
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期间,司马氏在地方上影响力顿减,地方势力不断膨胀,外族陆续叛变独立,李成与汉赵先后独立.氐族李雄在益州逐渐势大,最后于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李成.304年王浚遣匈奴领袖刘渊回并州发兵支援,刘渊乘机宣布独立.308年刘渊称帝,国号汉,后称前赵.晋室在八王之乱后面临一场覆亡危机.
八王之乱后,刘渊遣子刘聪掠夺洛阳,大将石勒及王弥则掠夺关东各州.310年刘渊死,子刘和继立,不久刘聪杀和自立.311年石勒出兵襄阳,晋廷派遣大军讨伐,但因朝廷与主将司马越互相猜忌,晋军内乱,最后被石勒袭击,精锐尽亡.当时洛阳空虚,刘聪乘机攻陷并掳去晋怀帝,史称“永嘉之祸”.313年怀帝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立,汉赵派刘曜持续攻打.316年晋愍帝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西晋亡.而后,匈奴、氐、羯、鲜卑及羌等族,陆陆续续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亡后,在北方尚有三个忠于晋朝的地区,即并州北部刘琨、幽州段匹磾、凉州张寔.然而,并州刘琨先被石勒击溃,投靠幽州段匹磾.段匹磾则奉东晋密令杀刘琨,之后也被石勒击败.最后,凉州张寔去世后其弟张茂向刘曜称臣,至此东晋在华北的势力全部消灭.
晋元帝(276~322),317年~322年在位
【人物简介】
[编辑本段]
中国东晋皇帝.庙号中宗,谥号元皇帝.司马懿曾孙,司马觐之子.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
15岁嗣琅琊王位.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汉主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恶化,司马睿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朝廷遂于永嘉元年(307)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九月南下.他在王导王敦辅助下,优礼当地士族,压平叛乱,惨淡经营,始得在江南立足.
建兴四年(316)汉刘曜陷长安,俘愍帝.西晋亡.次年三月,司马睿即晋王位,始建国,改元建武.司马睿于318 年即皇帝位,改元太兴 ,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 ,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晋元帝对大权旁落不满,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企图排斥王氏权势.王敦于永昌元年(322)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刘隗投奔石勒.同年闰十一月,晋元帝忧愤病逝.
《世说新语》“夙慧篇”的“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晋明帝年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洛阳)消息,潸然(流泪貌)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显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这个故事除了说明晋元帝(司马睿)的儿子聪明外,没有明写晋元帝流泪原因.但根据历史知识我们知道:晋朝 的都城原来在洛阳,匈奴兵攻占洛阳后又于公元316年攻占长安灭掉西晋.317年晋朝皇族司马睿不得不逃到江南的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现在有人从长安来,晋元帝自然会向了解长安特别是故都洛阳的情况.但这时洛阳已在异族统治下而且破坏不堪,想到这里,晋元帝自然会"潸然流涕".
三国鼎立时期,司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岭避难,琅琊山因此而得名.
他的陵墓建在建平陵(今江苏江宁县鸡笼山).
晋明帝司马绍(301年—325年),字道畿,东晋的第二代皇帝,晋元帝之子.母亲为代郡出身.
元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元帝于公元322年闰11月病死,他于同月庚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太宁”.在位3年,病死,终年27岁.葬于武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
晋明帝自小聪慧,按照《世说新语》记载,晋明帝小时候便曾经与父亲就“太阳与长安孰近”的问题作出争辩,以及运用东宫卫士一夜兴建太子西池的逸闻.司马绍不但工于书法、礼贤下士而且孝顺,并且司马绍也相当勇猛,王敦以“鲜卑儿”称之.王敦一度想要要求晋元帝废除太子,但因为大臣反对而作罢.
司马绍继位后,仍然用王导辅政.王导堂兄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加紧准备篡夺帝位.公元324年王敦病重,司马绍乘机谋划,要发兵征讨王敦.王敦再次先发制人,派兵进攻建康,被晋军击退.不久,王敦病死,篡夺帝位的危机暂告平息.
公元325年闰8月,司马绍得急病,病势凶猛.垂危之时,他召太宰司马样、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等人进卧房接受顾命,命立太子司马衍为帝,要他们三人尽心辅佐.第二天(戊子日),司马绍病死于建康宫中的东堂.
司马绍死后的庙号为肃宗,谥号为明帝.